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的正确领导下,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保障公众食品药品安全为主线,以“食安山东”建设为载体,以专项整治为抓手,按照“
一、强化服务,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一是全方位政策和技术扶持。牢牢把握全省“一圈一带”重大战略机遇,在优化审批、电子政务、物流发展等方面出台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政策和技术支持。以促进“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核心,以延伸产业链为方向,着力引进、培育、扶持一批大企业、大项目。海利安、鲁盛制药、山大欣博、齐鲁安替、华颐康、信立泰等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企业相继落户德州,其中山大欣博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药物非临床研究与安全评价机构。投资3亿元的山东华颐康制药有限公司固体制剂车间项目已开工建设。依托市经济开发区生物产业园、临邑生化医药产业园、禹城功能糖产业基地,加快扩大心脑血管药、抗生素等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引导功能糖在药品领域拓展,加快开发生产海洋药物、生物芯片等系列产品规模化进程。今年涌现出信立泰、德药等一批利税过亿元企业。全市食品产业发展迅速,现有持证生产企业901家,初步形成了以夏津发达、中粮鲁德、宁津天雁为代表的面粉加工业;以临邑新源鑫、武城九发和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为代表的蔬菜加工、运销业;以环宇、龙力集团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业;以金锣、双汇、中澳、德州扒鸡为代表的畜禽加工业;以光明、勤农乳业为代表的乳品加工业;以庆云鼎力、乐陵红枣集团为代表的枣制品加工业;以陵县谷神、禹城六合为代表的饲料加工业;以禹城禹王、谷神、天马、夏津津华为代表的植物油和大豆蛋白加工业。全市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集贸市场278个,各类食品经营业户33000余户,其中乐陵杨安镇调料市场、红枣市场、宁津东崔蔬菜市场、武城棉花市场、尚庄辣椒市场、平原王杲铺蔬菜市场、天马粮油、中粮鲁德、黑马蔬菜、临南蔬菜等一批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已成为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经济的龙头。
二是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严格落实涉企检查备案、驻厂监督员、企业受权人等制度,严查“三乱”、“吃拿卡要”等违法行为,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年初重新划分了市县两级事权,将药品经营许可等四项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到县级局实施,压缩审批材料、审批流程、承诺时限“三分之一”,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实行“三个三行政审批法”(三个一受理、三严审批、三步办证法),推行“六项服务举措”(微笑服务、一口清服务、预约服务、延伸服务、规范服务、现场服务),实现审批事项“六统一”(统一受理编号、审核、现场验收、网上公示、发证、移交审批档案),我局做法被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全市推广。全年共受理各类审批事项1380件,按时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到100%,市局连续九年获得“全市政务服务工作先进单位”。
二、“食安山东”建设稳步推进,品牌引领成效初显。高度重视“食安山东”建设,始终在政府层面统一部署、统一调度、统一考核,统一奖惩。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下发了《全市贯彻实施“食安山东”品牌引领行动方案》,细化了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知名大型餐饮企业等4个示范创建方案,明确总体目标、具体任务,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市食安委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均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和配档表。实施抓点、拓面、建规范“三步走”计划。8月底前明确了市级各业态示范点632个,9月初召开了全市各业态示范点现场会,推树典型,以点带面,促全面提档升级。10月、11月分组分片对食用农产品、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等环节示范创建单位进行了全面督导检查,推动工作开展。
目前,我市已创建果蔬标准园17个,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4个,畜禽养殖示范场6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个,区域放心农产品品牌13个,县(市、区)特殊农产品品牌46个,食品生产示范企业28个、食品流通175个、餐饮食品50个(示范店25个、示范学校食堂13个、示范街区12个),“食安山东”品牌引领效果初显。
三、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安全保障能力有新提升。
一是强化生产源头监管,确保源头产品质量安全。紧紧围绕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目标,以落实监管责任和风险防控措施为手段,督促生产企业加强软硬件建设,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水平。突出白酒、乳制品、调味料以及植介入性器械、定制式义齿、医院制剂、中药饮片等重点品种和高风险品种的监管,强化源头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管理。加大现场监督检查工作力度,通过飞行检查、现场核查、抽样检测等手段,重点检查食品药品生产企业原辅料进货把关,生产工艺流程、食品添加剂的储存、使用、管理,标签标识管理,以及出厂检验和记录等制度落实情况,督促企业依法组织生产、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二是强化重点环节监管,净化食品药品市场秩序。食品流通环节:重点落实企业进货查验、销售台帐、索证索票、仓库管理、不合格产品召回、投诉处理等管理制度,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对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产品的监管力度,突出小作坊、商场超市、学校周边、农村集贸市场的监管,严厉查处销售三无、过期、变质和假冒伪劣食品行为。规范全部178所学校周边“两店一贩”941家(其中:食品店448家、餐饮店323家、食品摊贩170处),下达整改通知书637份。加强流通食品风险监测工作,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风险隐患排查、预警、治理体系。餐饮食品环节:全面实施量化分级管理,持证单位量化分级率82.5%。加大餐饮单位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卫生管理等制度检查力度,加大对学校食堂、工地食堂、露天烧烤等重点场所的专项检查力度,严厉打击滥用添加剂、非法添加等违法违规行为。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四项行动”(“小饭店整治行动”、“学生就餐安全行动”、“清洁厨房行动”、“寻找笑脸就餐”),全市小饭店发证2949个,持证率达到78.5%;共有1730家被授予“清洁厨房”称号。制定《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规定一次性就餐30人以上的农村自办宴席实行申报制度。加强重大活动安保工作,为“两会”、资本交易大会等22次重大活动,保障人数10万余人。药品流通环节:深入实施GSP认证跟踪动态化监管,重点加强对疫苗、特殊管理药品、基本药物、高风险医疗器械等经营企业的监管,采取业务流与财务流、票据流挂钩监管模式,将财务、票据规范与许可、监管、认证相结合,全面提升企业经营条件和规范经营行为。加大违法药品广告监测力度,共监测违法广告2027条次,全部移交工商部门处理。
三是扎实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保持打假治劣高压态势。扎实开展食品“十个专项整治”、药品“两打两建”、医疗器械“五整治”、保健食品“打四非”、“四打击四规范”等专项整治行动。联合教育、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以农村市场、学校周边、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清理规范“五小”(小作坊、小食杂店、小超市、小餐饮店、小食堂)、“四黑”(黑工厂、黑作坊、黑窝点、黑市场),组织开展“稽查办案百日行动”,严厉打击食品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全市共受理食品药品投诉1667件,比去年增长5.2倍,查处德州建新食品有限公司生产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案、德州天泉生态动力水有限公司生产日期虚假标注食品案等一批典型案件。在小作坊专项治理行动中,对全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全部检查一遍,下达整改意见书 362份,已整改规范248家,树立先进典型62家,取缔黑作坊156家。在小饭店整治规范行动中,推行“容缺受理”和“错时稽查”制度,使小饭店持证率达到96%以上。截止目前,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56380人次,检查单位(业户)24047家,查处食品药品违法案件5311起,案件查处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涉案货值金额301.88万元。
四、创新监管方式,监管效能进一步提升。
在全系统树立“风险监管、全程监管、管服并举、问题导向”四个理念,努力实现“三个转变”(由治标向标本兼治思路转变,由环节监管向整体监管思路转变、由具体监管到业务指导转变),着力创新监管方式,不断提升监管效能。探索风险管理新模式、“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监管机制、“台帐式”管理、“三化”(网格化、模板化、痕迹化)监管、分级分类管理、红黑两名单、量化督导促规范、信息共享平台等10项创新措施,不断提升监管效能、努力构建“职责明确、网格清晰,条块联动、上下对应,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面、贯穿全过程”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