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王局长,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餐饮消费需求,我市正在实施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程,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局长:餐饮业是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链条的最后一道关,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今年9月份,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我市食药监管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围绕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居民餐饮消费习惯和食品生产经营特点,着力在提升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提升政府部门监管效能、提升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创新措施,严防、严管、严控餐饮食品安全风险,推动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食品安全工作的方向、任务和目标。
主持人:餐饮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
王局长:我市餐饮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提出到2020年的七方面工作目标:一是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力争达到80%以上;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6%以上;食品相关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二是农药经营许可、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农药经营店标准化经营基本达到100%。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85%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三是规模以上重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全部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建立快速检验室,入场销售者建档率和食品安全自查落实率均达到100%。四是学校食堂量化分级B级(良好)以上达到100%,季度检查覆盖率达到100%。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明厨亮灶”率达到100%。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清洁厨房”率达到100%。五是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点登记备案率和监管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六是“三品一标”产地认定面积占同类农产品产地面积的比例达到60%以上,认证数量达到300个。创建10处省级现代渔业示范园区、7处省级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15处市级果品标准园、2个食品生产示范基地、40家食品生产示范企业、350家流通示范单位、600家餐饮服务示范单位、6条“三小”示范街(区)。七是我市创建成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各县(市、区)全部创建成为省级以上食品安全先进区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县。
主持人:咱们食药监管部门将如何开展工作, 推进餐饮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呢?
主持人:在去年6月1日,《山东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点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为“三小”监管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那么什么是食品小作坊?我们请食品生产监管科的胡化念科长介绍一下。
胡化念:“三小”条例所称的食品小作坊,主要是指有固定生产场所,从业人员少、生产加工规模小、生产条件和工艺流程简单,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经营者,但是不包括食用农产品初级加工者。比如馒头房、豆腐坊、凉皮加工店、香油作坊等等。
主持人:《“三小”条例》对食品小作坊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呢
胡化念:食品小作坊应当依法从事食品生产活动,保证食品卫生、无毒、无害,对其生产食品的安全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主要有四方面的要求:一是食品加工原料、辅料符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规定;按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二是生产场所清洁,按规定洗涤、消毒,具有防尘、防蝇、防鼠、防虫设施,与污染源保持距离;生产加工区域与生活区域相分离;三是接触食品的包材无毒、清洁;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加工食品的容器、工具、设备分开使用,保持清洁,避免交叉污染;四是人员身体健康,有健康合格证明,保持个人卫生,穿戴清洁工作服。
主持人:开小作坊申请登记需要什么材料呢?去哪里办理登记手续呢?
胡化念:《“三小”条例》规定,食品小作坊向所在地县(市、区)食药监管部门或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办理登记手续,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是食品小作坊登记申请表;二是营业执照复印件;三是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四是工艺流程图或者说明;五是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复印件。
县(市、区)食药监管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必要时进行现场核查。对符合要求的,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5日内发放《食品小作坊登记证》,并将登记信息告知食品小作坊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登记并书面说明理由。
主持人:王局长,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近年来,www.bet365.com.cn官方网站在推行社会共治,着力打造“食安德州”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明显实效,那么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在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主要工作吧。
王局长: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紧紧围绕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中心工作,以建设“食安德州”为目标,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为推行社会共治,打通监管“最后一公里”,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整合基层综治维稳、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监管资源。二是社会参与构建共治格局。三是构建“1711社会共治”体系。
主持人:请王局长具体介绍一下吧?
王局长:一是整合基层综治维稳、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监管资源。德州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推进城乡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监管网络。全市共划分基础网格1.8万个,配备专兼职网格长、网格员3.5万名。其中按照村居配备7988名食品药品网格员,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清晰、信息共享、精准效能”的“网格”体系,打通了监管“最后一公里”。
二是社会参与构建共治格局。守卫舌尖上的安全,广泛借助社会力量,按照国家、省级要求,完善强化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百姓积极投诉举报违法行为,去年全年收到投诉举报2736件次,查处、回复率为100%。接收食品药品投诉举报2736件,查办各类投诉举报案件85起。
主持人:王局长,刚才您提到一个“1711社会共治”,又包括哪些内容呢?
主持人:孩子放学早,家长下班晚,时间差带来的“三点半难题”、“四点半难题”,使“小餐桌”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下面请政策法规科刘琨科长给我们介绍一下校外托管机构的相关政策。
刘琨:小餐桌是民间一种不规范的叫法,应该叫做学生校外托管机构。因为学生校外托管机构不仅仅是解决就餐问题,还包括中小学生的接送、看管、休息等服务,就餐只是其中一部分。近年来,校外托管机构发展较快,几乎在中小学校周边及其附近居民小区均可见到。校外托管机构的出现,为广大中小学生,尤其是对双职工家庭提供了便捷服务。但是,有为数不少的校外托管机构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事关祖国的花朵--孩子的安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陈勇书记亲自调研,由市政府办公室制定了《关于加强学生校外托管机构安全管理的意见》,对校外托管机构的管理职责、部门职责、开办要求和程序、法律责任、工作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校外托管机构除了就餐还提供接送、看管、休息等服务,涉及的监管部门有哪些?它们的职责又是什么呢?
刘 琨:主要的部门有:教育部门--负责公示校外托管机构备案信息,引导学生家长选择已备案且符合开办要求的学生校外托管机构;公安(消防)部门--负责学生校外托管机构治安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卫生计生部门--负责学生校外托管机构公共卫生管理、传染病防控管理工作,在发生食物中毒时,对患者及时实施救治;房管部门--负责督促学生校外托管机构使用具有合法房产证书或具有合格质量手续的房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相关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工作;我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学生校外托管机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主持人:涉及的监管部门还真不少,那开办要求和程序是怎样的呢?
主持人:刚才胡科长介绍了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点管理要求,那小作坊所有的食品都能加工吗?
胡化念:《“三小”条例》建立了“禁止清单”制度,明令禁止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下列产品:一是风险比较高的的食品。如:乳制品、罐头制品、果冻、冷冻饮品、酒类、饮料(含瓶、桶装饮用水)、酱油、食醋、预包装肉制品等。二是工艺要求标准高的食品,如: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其他专供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三是食品添加剂。上述小作坊明令禁止生产的产品,生产主体必须是食品生产企业,并且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后才能生产。
主持人:自对食品小作坊实施登记管理以来,目前我市小作坊有多少家?都生产哪类产品?
胡化念:目前,我市登记的食品小作坊有1538家,大多分布于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其产品主要主要包括:豆制品(豆腐、豆腐干、豆腐皮等)、粮食加工品(馒头、烧饼、面条、挂面、馄饨等)、肉制品(猪头肉、扒鸡、熏鱼等)、糕点(蛋糕、蜜三刀、桃酥等)、食用油(香油、大豆油等)等一些传统食品。食品小作坊能够为老百姓提供新鲜、美味、方便的当地特色食品,是食品生产企业的有效补充。
主持人:《“三小”条例》实施后,小作坊监管纳入了法制化轨道,特别是创建食品安全城市以来,小作坊的生产条件有了大幅提升。作为小作坊的监管部门,对下一步小作坊监管有什么打算?
胡化念:在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工作中,我们对小作坊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每一户小作坊都建立了监管档案和信用档案,并且提出了“亮证经营、安全承诺、原料公示、票据留存、操作规范、场所清洁”六项要求,督促小作坊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改进工艺流程,加强内部管理,小作坊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下一步,我们将严格落实《“三小”条例》,按照习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小作坊的监管力度,切实管控风险。一是“打击取缔一批”。对无证小作坊、“黑作坊”进行严厉打击,依法取缔。二是“规范发展一批”。对依法取得《登记证》的小作坊,按照“六项标准”进行规范提升,争取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全部达到规范提升要求。三是“转型升级一批”。对产品前景好、信誉好、发展速度较快的小作坊,鼓励其注册食品生产企业,引导其“转型升级”和“做大做强”。四是推进小作坊集中加工园区建设,实施统一管理。